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2019-01-23 14:10
来源:本站
最近,网络上有一个特别火的视频。说的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段时间法国小哥回到国内后,他突然觉得自己无法适应法国的生活方式。于是录了一段视频喊话马化腾,呼吁腾讯到法国去发展发展。
不知从何时起,智能手机及其配套的各类软件,已经不知不觉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衣食住行,办公、聊天、游戏......几乎你能想到的任何事情,都能通过它来完成。出门,我们可以不带任何东西,但是一定要带上手机,否则就会举步维艰。这已经成为我们所处新时代的最大一个特点。那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,我们慈善也可借此机会,运用互联网技术,实现慈善生活化,公益随手化。
一、“互联网+慈善”的优势
1、大数据的分析能让我们更优的去“推销慈善”。首先是一个大数据的概念。当我们在使用手机时,无论你是点开了一本书,还是打开了某件你喜欢的衣服图片,你的行为(数据)就已经被网络捕捉到,进过分析,从而推断出你对什么感兴趣,最近有什么计划。接下来,当你再次打开网页,去看新闻或者闲逛时,你会发现之前你搜索过的东西,网络会不停地推送给你,甚至是提供类似的产品让你选择。这就是根基于网络大数据而产生的新的销售模式。
回到慈善工作,这么多年做下来,我深深地感觉到因为工具、方法的落后,人力资源的有限,使得我们没有很好的粘合、维护好我们的“慈善客户群”。凭借我们现有的力量,所能维护的只是有限的几个大基金、大客户。许许多多的普通捐赠人,以及偶尔捐赠的人,几乎是被我们遗失掉的,而这些人群,恰恰是我们慈善募捐潜在的“未来客户”!如果我们能运用互联网技术,通过数据收集分析,知晓他们捐赠的兴趣爱好,定期反馈、推销其关注群体的慈善项目,譬如把针对儿童的项目发送给关注儿童的人群,把助老的项目推送给关注老年群体的人群,与他们互动,把他们发展成为慈善的铁杆粉丝,慈善募捐的来源就变得非常稳定且有发展潜力了。
2、慈善宣传从单向传播向双向、多向互动传播转变。现阶段,慈善对于公众来说不是生活的刚需,他们的关注是偶然性,所以我们的宣传如何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很关键。同时,随着《慈善法》的颁布实施,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出现了,慈善市场已不是前20年那样一家慈善总会独大的情况了。这就需要我们不能坐等“客户”上门,需要主动去宣传、营销自己,抢占慈善市场。
我们传统的广告模式是通过主流媒体的宣传,包括报纸、杂志、电视、广播等发布,是一种单向的传播,主导权在媒体,传播面有局限性且无法及时了解、反馈大众的疑惑和意见。而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的单向宣传变成了双向、多向互动传播。微博、微信、QQ、论坛等各种简单便捷的传播方式,互动性极强,传播速度快,传播面可以成几何倍增长。宣传的主导权在我们慈善组织本身,通过互联网可以让捐赠人、慈善组织、受助人产生互动。
经常发生这样的事,记者看到我们在“宁波慈善”微信公众号、企鹅号、百家号发布的宣传文章,他们会主动联系我们拿取素材去进一步细挖,或者用他们的客户端直接转发。今年3月18日,我们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名为《纸短情长丨97岁老教授写在书信里的大爱助学情》的文章。浙江日报记者觉得这件事挺有意思,要了素材进行进一步采访。3月25日,记者在浙江新闻客户端、浙江新闻上发表了长文《宁波大学老教授叶元章:97岁的他,有颗赤子之心》。文章引起轰动,多次被搜狐、网易、光明网、百家号等网络媒体转载。
我们慈善工作人员很多时候只是发了一个简单的朋友圈,却产生了蝴蝶效应,最后可能成功吸引了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次的关注和讨论。这个效果是传统宣传方式无法比拟的。所以,慈善组织在这个时代,要培养自己的采编团队,利用自媒体的优势把适合的慈善话题推送给公众,让他们关注和传播,层层递进,让慈善的声音处处可闻。另外公众号及我们的官网都可以进行线上互动,公众可以发布评论,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公众对于我们工作的想法和兴趣度。
3、有利于慈善工作依法高效推进。随着《慈善法》及相关实施细则的陆续出台,对于我们慈善组织的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互联网工具来提升组织的工作效率。
以开展网络公开募捐为例。首先我们要取得慈善组织及公募资格证书,其次要前往民政部“慈善中国”网站备案。备案成功后,联系任意一家民政部指定的具备慈善募捐资格的信息平台,发布项目。接着,在自己的官网、官微、移动客户端上同步该项目,并定期披露该项目进展。实施周期超过六个月的,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项目实施情况,项目结束后三个月内,应当全面公开项目实施情况和募得款物实施情况。这些流程如果离开互联网工具,根本无法开展。
《慈善法》及其配套实施细则对于慈善组织、慈善活动还有众多的规定,这些既是约束,又是促进,关键是我们怎么理解和应对。我认为,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、深刻理解并且遵守这些规定、规则;另一方面,我们更要主动运动互联网思维、互联网工具,去解决问题,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。
二、“互联网+慈善”的功能
互联网对慈善的促进体现在慈善工作的方方面面。首先从善款募集上来说。以往,捐赠人只能上门或者去邮局汇款、银行转账来实现捐赠,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,而人总是会有冲动性和惰性的,如何把握住捐赠人的行善激情,需要的就是便捷和及时的捐赠途径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现在的人们只需要拿出手机点一点就可以快速地捐赠,而且在捐款的同时,在我们的网站上,你的捐赠信息就已经公布出来了。当然,你可以选择真名、匿名或其他的名称。到了年底,当你想查询自己一年行善记录的时候,只要在网站上或者手机客户端上输入自己的名字,所有记录会马上显示出来。准确、快速、方便、反馈及时等优势非常明显。
其次是在公众参与度和公信力建设方面。互联网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,简单的一句话,感兴趣的人点点手指就可以参与到慈善项目中来。而且随着网络工具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,对于广大群体来说,慈善参与途径将会越来越多。同时,提升公信力最好的途径就是信息披露和互动,信息披露得越及时,大家的意见或者讨论能得到及时的反馈,你的公信力建设就做得很好。举个例子,我们在网站上发布的筹款项目,你随时可以查询我们的收入情况和拨款情况,这就相当于项目的实时公示。同时,受助者也可以把自己的情况及时发布在平台上,与捐赠者互动,这样捐赠人就能清楚地看到我的钱花到了哪里,效果怎么样,明明白白,心里踏实。
三是能有效打通慈善信息鸿沟,提升组织效率。以前慈善冠名基金,做好财务账目后都需要录到台账中,企业如果想要了解使用情况,还需要工作人员去特意导出来。现在在我们的官网上,企业可以直接查看基金的收支明细。慈善信息的沟通变得简便快速准确。在进行慈善活动时,互联网工具的使用将大大提高我们的组织效率。比如说慈善活动报名,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软件来实现,节约时间和办公成本。比如说彩虹助学,以前工作人员电话接的口干舌燥,还要多次催款,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一对一结对,节约大量人力物力。
三、“互联网+慈善”的挑战
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,在认识到“互联网+慈善”所具备的种种优势时,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它所带来的挑战。其实,我们慈善组织要做好“互联网+慈善”,不是增加一套网络系统、增加一个专职工作人员能解决的问题。
1、要把传统思维转变成互联网思维。互联网思维首先强调的是产品质量和用户至上。对于慈善而言,我们可以理解成为各种项目的精心研发。一个好的慈善项目,从项目设计、项目执行、后续反馈、效果评估都要把握受众喜好,斟酌用户体验。产品好了,自然经得起考验,容易受到客户青睐。互联网思维强调营销推广,慈善需要宣传和投入。这里的宣传不只是简单的几篇文章、几张图片,而是要考虑如何引起公众的共鸣。我们需要在宣传策划上提升自己,同时要设计开发一些让公众有同感、感兴趣并能及时、便捷参与的项目。最典型的就是2017年腾讯公益“一元购画”项目。互联网技术不是免费的,它需要我们慈善组织付出一定的成本,比如说H5技术的使用,新版网站、客户端软件的开发和使用,所以慈善组织成员,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意识到投入的必要性。爱心、善念是维系慈善组织生存的重要因素,但是否适应市场法则是慈善组织能否发展壮大的根本。
2、建设一支有互联网意识的工作队伍,加强团队协作。人才是做好任何工作的最根本因素,我们慈善组织从业人员要清楚互联网工具在我们工作中的真正作用。它不是传统的发发消息,也不能一味认为只是用来筹款的工具。我们应该在策划好项目想好要做什么的基础上,去寻找匹配的互联网技术。同时,慈善事业具有专业性。我们很难找到一位既懂互联网技术又精懂慈善工作且乐于奉献的“万金油”,这就需要我们先分析现有的工作人员情况,然后再配备相应人员组成一支既有互联网意识,又有互联网专业技术,懂策划、懂宣传推广的专业团队。只有分工协作、密切合作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。同时,慈善工作人员一定要有压力,要不停地进化自己,跟上时代潮流。
3、趋利避害,真正发挥“互联网+慈善”的功能。“互联网+慈善”作为一种新生有益事物,我们在使用它的同时,也需要从法律法规、行政管理、网络环境净化、自我约束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规范,使之趋利避害,真正为民行善。作为慈善组织,我们要通过互联网来扩大慈善影响力,但是不能为了扩大影响力而哗众取宠,必须始终把握扶贫济困,帮人解忧的初心。通过设计符合受助群体需求和利益的慈善产品,把影响力扩展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只有当慈善与互联网真正融为一体的时候,慈善事业才会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。